R语言中as.函数的各个含义
时间: 2024-02-19 15:01:04 浏览: 194
在R语言中,as.函数可以将一个对象转换为另一个类别的对象。其主要含义如下:
1. as.character: 将对象转换为字符型。
2. as.numeric: 将对象转换为数值型。
3. as.integer: 将对象转换为整型。
4. as.logical: 将对象转换为逻辑型。
5. as.factor: 将对象转换为因子型。
6. as.Date: 将对象转换为日期型。
7. as.POSIXct: 将对象转换为日期和时间型。
8. as.data.frame: 将对象转换为数据框型。
9. as.matrix: 将对象转换为矩阵型。
10. as.list: 将对象转换为列表型。
需要注意的是,转换后的对象可能会丢失原有的信息或产生错误,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。
相关问题
#MEPS DATA Hexpend<-read.csv("HealthExpend.csv") #导入数据 # CHECK THE NAMES,DIMENSION IN THE FILE AND LIST THE FRIST names(Hexpend) dim(Hexpend) Hexpend[1:8,] attach(Hexpend) n<-dim(Hexpend)[1] POSEXP<-seq(0,0,length=n) for(i in 1:n){ if(EXPENDIP[i]!=0)POSEXP[i]=1} # ALTERNATIVE - FIT A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; PosExpglm = glm(POSEXP~GENDER,family=binomial(link=logit)) summary(PosExpglm) logLik(PosExpglm) summary(POSEXP) # FULL LOGIT MODEL PosExpglmFull=glm(POSEXP~AGE+GENDER +factor(RACE)+factor(REGION)+factor(EDUC)+factor(PHSTAT)+factor(ANYLIMIT)+factor(INCOME)+factor(insure), family=binomial(link=logit)) summary(PosExpglmFull) logLik(PosExpglmFull) Gender<-as.factor(GENDER) PosExpglmFull=glm(POSEXP~AGE+C(Gender,base=1) +as.factor(RACE)+as.factor(REGION)+as.factor(EDUC)+as.factor(PHSTAT)+as.factor(ANYLIMIT)+as.factor(INCOME)+as.factor(insure), family=binomial(link=logit)) summary(PosExpglmFull)
这段代码是在 R 语言中导入名为 HealthExpend.csv 的数据集,并进行一些数据清洗和统计分析。具体来说,这段代码首先使用 read.csv() 函数导入数据,然后使用 names() 和 dim() 函数查看数据集的变量名和维度,再使用 attach() 函数将数据集附加到工作环境中,方便后续的操作。
接下来,代码使用一个 for 循环,将数据集中 EXPENDIP 变量不为0的观测值对应的 POSEXP 变量赋值为1,其余观测值为0。这样处理后,POSEXP 变量就成为了一个二元变量,表示是否有医疗支出。这个操作是为了方便后续建立的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。
代码接着使用 glm() 函数建立了一个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,用于探究性别对医疗支出的影响。这个模型的因变量是 POSEXP,自变量是 GENDER。模型假设因变量服从二项分布,使用对数几率函数(logit)作为连结函数。summary() 函数用于输出模型的结果,包括每个自变量的系数估计、标准误、z 值、p 值等。logLik() 函数用于计算模型的对数似然值。
接下来,代码使用 glm() 函数建立了一个包含多个自变量的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,用于探究各个因素对医疗支出的影响。这个模型的因变量仍然是 POSEXP,自变量包括 AGE、GENDER、RACE、REGION、EDUC、PHSTAT、ANYLIMIT、INCOME 和 insure。其中,GENDER、RACE、REGION、EDUC、PHSTAT、ANYLIMIT、INCOME 和 insure 都被转换成了因子变量,方便进行回归分析。这个模型同样假设因变量服从二项分布,使用对数几率函数作为连结函数。summary() 函数和 logLik() 函数同样用于输出模型的结果。
用计算机模拟1000次投掷一枚均匀硬币的实验结果,对于i=1.2.....10.及i=50.100,分别写出 10i次各个结果出现的频率.观察频率随实验次数增加的变化提律,并写出完成上述任务的R语言程序代码.
在R语言中,你可以使用`sample()`函数来模拟投掷硬币,同时利用循环和频率统计来得到不同次数投掷的结果频率。以下是实现这一任务的代码:
```R
# 设置硬币正反面的概率
probability_heads <- 0.5
# 列表存储不同次数投掷的频率
frequencies <- list()
# 对于i = 1 to 10 和 i = 50, 100
for (i in c(1:10, 50, 100)) {
# 模拟10i次投掷
coin_tosses <- replicate(i, sample(c("Heads", "Tails"), size = 1, replace = TRUE, prob = c(probability_heads, 1 - probability_heads)))
# 计算每个结果出现的频率
result_frequencies <- table(coin_tosses)
# 将结果添加到列表中
frequencies[[as.character(i)]] <- result_frequencies
}
# 打印结果
for (i in names(frequencies)) {
cat(paste0("For ", i, " tosses:\n"))
print(frequencies[[i]])
cat("\n")
}
# 观察频率随着实验次数的变化趋势,通常随着次数增多,频率会趋向于理论概率
```
运行此代码,你会看到每次实验结果出现的频率,并可以观察到随着实验次数增加,频率逐渐接近理论上的0.5(对于公平的硬币)。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