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析这段代码,def sc_k(): K = range(2, 10) score = [] for k in K: kmeans = KMeans(n_clusters=k) kmeans.fit(iris.data) score.append(silhouette_score(iris.data, kmeans.labels_, metric='euclidean')) plt.plot(K, score, 'r*-') plt.xlabel('k') plt.ylabel(u'轮廓系数') plt.title(u'轮廓系数确定最佳的K值') plt.show()
时间: 2024-03-31 14:39:10 浏览: 49
kmeans_test[1]_k-means算法源代码_kmeans肘部_K._
这段代码主要是用来确定 KMeans 算法中的最佳聚类数量 K。具体来说,代码中的 sc_k 函数首先定义了一个 K 变量,它表示聚类数量的范围,从 2 到 9。然后,score 列表用来存储每个聚类数量对应的轮廓系数。对于每个 K 值,代码创建一个 KMeans 对象并拟合 iris 数据集。接着,计算轮廓系数并将其添加到 score 列表中。最后,绘制一个 K 值和轮廓系数之间的关系图,以便确定最佳的 K 值。其中,轮廓系数是一种衡量聚类效果的指标,它的取值范围是 [-1, 1],值越接近 1 越好,表示聚类效果越好。代码中使用的是欧几里得距离作为度量方式。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