递归和非递归分别实现求第n个斐波那契数
时间: 2023-05-31 17:19:57 浏览: 203
### 回答1:
递归实现求第n个斐波那契数:
```
def fibonacci_recursive(n):
if n <= 1:
return n
else:
return fibonacci_recursive(n-1) + fibonacci_recursive(n-2)
```
非递归实现求第n个斐波那契数:
```
def fibonacci_iterative(n):
if n <= 1:
return n
else:
a, b = , 1
for i in range(2, n+1):
c = a + b
a, b = b, c
return b
```
### 回答2:
斐波那契数列(Fibonacci sequence)是指这样一个数列:0、1、1、2、3、5、8、13、21、34、……在数学上,斐波纳契数列以如下被以递归的方法定义:F(0)=0,F(1)=1,F(n)=F(n-1)+F(n-2)(n>=2,n∈N*)。
递归实现求第n个斐波那契数的过程:
1.在递归函数中先写出递归终止条件:
if n == 0:
return 0
elif n == 1:
return 1
2. 再写出递归函数的递推公式:
return fibonacci(n-1) + fibonacci(n-2)
3. 最后调用递归函数输出结果:
print(fibonacci(n))
递归实现虽然简单易懂,但是存在大量重复计算,效率较低。
非递归实现求斐波那契数的过程:
1.初始化a,b两个变量为0和1;
a, b = 0, 1
2.使用for循环将a和b一直循环到第n个斐波那契数;
for i in range(n):
a, b = b, a + b
3.返回a即为第n个斐波那契数:
return a
非递归实现求斐波那契数比递归更加高效,因为没有重复计算。
### 回答3:
斐波那契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之和的数列。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几项是:0、1、1、2、3、5、8、13、21、34、55、89、…
递归实现求第n个斐波那契数:
递归就是一种调用自身的函数,因为斐波那契数列是由前两个数的和得到的,所以递归计算第n个斐波那契数的方法就是分别递归计算前面两个斐波那契数的和,直到求得第n个斐波那契数为止。
实现代码如下:
```
def fibonacci_recursive(n):
if n == 0:
return 0
elif n == 1:
return 1
else:
return fibonacci_recursive(n-1) + fibonacci_recursive(n-2)
```
非递归实现求第n个斐波那契数:
非递归就是使用循环来实现计算的过程,因为斐波那契数列是由前两个数的和得到的,所以计算第n个斐波那契数时需要使用循环,依次累加前面两个数的和,直到求得第n个斐波那契数为止。
实现代码如下:
```
def fibonacci_iterative(n):
if n == 0:
return 0
elif n == 1:
return 1
else:
a = 0
b = 1
for i in range(2, n+1):
c = a + b
a = b
b = c
return b
```
两种方法的优缺点:
递归的实现方法简单,易于理解,但是当n比较大时,递归调用的层数会越来越多,导致栈溢出或者消耗过多的内存。
非递归的实现方法比较复杂,但是可以避免出现栈溢出或者消耗过多内存的情况,因此在处理大量数据时更为有效。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