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详细解释以下代码: tempMat = abs(dataMat - repmat(dataMat(:,i),1,N-m+1)); boolMat = any((tempMat > r),1); B(i) = (sum(~boolMat)-1)/(N-m-1);
时间: 2024-06-03 08:09:46 浏览: 115
首先,这段代码是基于MATLAB环境下的,其中包括几个函数:
- abs:求绝对值
- repmat:将矩阵复制为指定大小的矩阵
- any:判断矩阵中是否存在非零元素
下面逐行解释代码的含义:
1. tempMat = abs(dataMat - repmat(dataMat(:,i),1,N-m 1));
这一行代码的作用是计算dataMat矩阵中每个元素与第i列元素的绝对值差,并将结果存储在tempMat矩阵中。其中,repmat函数复制了dataMat(:,i)列为一个(N-m-1)*1的矩阵,并将其与dataMat矩阵相减,得到一个大小为(N-m-1)*N的矩阵。
2. boolMat = any((tempMat > r),1);
这一行代码的作用是判断tempMat矩阵中每个元素是否大于r,并将结果存储在boolMat矩阵中。其中,any函数的第一个参数是一个逻辑矩阵,表示矩阵中每个元素是否为真,第二个参数是一个整数,表示对矩阵进行操作的维度。这里的维度为1,表示对每一列进行操作。
3. B(i) = (sum(~boolMat)-1)/(N-m-1);
这一行代码的作用是计算B(i)的值,即异常点得分。其中,sum函数用于计算矩阵中所有元素的和,~boolMat表示boolMat矩阵中的元素取反,即大于r的元素变为0,小于等于r的元素变为1。因此,sum(~boolMat)表示矩阵中小于等于r的元素个数,再减1是因为不包括第i个元素自身。最后除以(N-m-1)是为了归一化处理,使得B(i)的值在0到1之间。
相关问题
详细解释以下代码n=100; a=diag(repmat([3],1,n))+diag(repmat([1],1,n-1),1)+diag(repmat([9],1,n-1),-1); b=linspace(13,13,n-2); b=[4;b';12]; for k=1:n-1 r=k; m=abs(a(k,k)); for i=k+1:n if m<abs(a(i,k)); m=abs(a(i,k)); r=i; endif endfor if r~=k for j=k:n c=a(k,j); a(k,j)=a(r,j); a(r,j)=c; endfor c=b(k); b(k)=b(r); b(r)=c; endif for i=k+1:n if a(i,k)~=0 l=a(i,k)/a(k,k); a(i,k)=0; b(i)=b(i)-l*b(k); for j=k+1:n a(i,j)=a(i,j)-l*a(k,j); endfor endif endfor endfor x=[1:1:n]; x(n)=b(n)/a(n,n); for k=n-1:-1:1 m=b(k); for j=k+1:n m=m-a(k,j)*x(j); endfor x(k)=m/a(k,k); endfor
这段代码实现了高斯-约旦消元法,用于解线性方程组。具体来说,它解决了一个 $n$ 元一次方程组,其中系数矩阵 $a$ 是一个三对角矩阵,对角线上的元素为 $3$ 和 $9$,对角线上方和下方的元素均为 $1$。
算法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初等行变换将系数矩阵 $a$ 化为上三角矩阵,然后再通过回带法求出解向量 $x$。其中,初等行变换是指交换两行、某一行乘以一个非零常数、某一行加上另一行乘以一个常数等操作。
具体实现中,首先将方程组的右端向量 $b$ 赋值为一个长度为 $n-2$ 的等差数列 $[13,13,\ldots,13]$,然后在第一个循环中,通过选择主元素,交换行,消元等操作将系数矩阵 $a$ 化为上三角矩阵。在第二个循环中,通过回带法求解出解向量 $x$。
最终,该代码输出的是解向量 $x$。
distance=(data-repmat(cluster(i,:),m,1)).^2;
这段代码是计算数据矩阵data中每个样本点与聚类中心cluster(i,:)的欧式距离的平方,其中m为数据矩阵data的行数(样本数)。具体来说,repmat(cluster(i,:),m,1)是将聚类中心cluster(i,:)复制成m行,然后与data做差,得到一个m行n列的矩阵,每行表示一个样本点与聚类中心的差值,再对每个差值的元素平方,最后得到一个m行n列的矩阵,每行表示一个样本点与聚类中心的欧式距离的平方。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