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 = [0 0; 1 2; 3 3; 4 1; 6 2]; % 构造节点向量 k = 4; % B样条的次数 n = size(P,1) - 1; % 控制点的个数 t = [zeros(1,k), linspace(0,1,n-k+2), ones(1,k)]; P1 = P(:).'; p2 = [zeros(k+1,2); P; zeros(k,2)]; % 计算B样条曲线的系数矩阵和节点向量 c = spline(t, p2);的问题在哪
时间: 2023-09-07 14:13:33 浏览: 86
2013试题1
这段代码存在一些问题:
1. `k` 变量的含义被误解了。在 B 样条中,`k` 表示的是 B 样条的次数,而不是节点向量的长度。因此,应该将 `k` 修改为 `p`,表示 B 样条的次数。
2. `t` 的计算方式存在问题。在 B 样条中,节点向量的长度应该为 `n+p+1`,即控制点个数加上次数加一。因此,应该将 `t` 的计算方式修改为 `t = [zeros(1,p), linspace(0,1,n-p+2), ones(1,p)]`。
3. `p2` 的计算方式也存在问题。在 B 样条中,需要在控制点序列的前后各添加 `p` 个点,使得 B 样条曲线对于端点的插值为正确的控制点坐标。因此,应该将 `p2` 的计算方式修改为 `p2 = [repmat(P(1,:),p,1); P; repmat(P(end,:),p,1)]`。
4. `spline` 函数的使用方式不正确。`spline` 函数的第二个参数应该是控制点序列的转置,而不是按列排列的控制点坐标向量。因此,应该将 `P(:).'` 修改为 `P.'`。
修改后的代码如下:
```
P = [0 0; 1 2; 3 3; 4 1; 6 2]; % 构造控制点序列
p = 4; % B样条的次数
n = size(P,1) - 1; % 控制点的个数
t = [zeros(1,p), linspace(0,1,n-p+2), ones(1,p)]; % 计算节点向量
p2 = [repmat(P(1,:),p,1); P; repmat(P(end,:),p,1)]; % 计算扩展后的控制点序列
c = spline(t, p2.'); % 计算B样条曲线的系数矩阵
```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