帧中继:LMI工作原理详解及术语

需积分: 10 2 下载量 5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-07-10 收藏 1.56MB PPT 举报
帧中继是一种在数据链路层上运行的广域网络技术,它的工作原理基于ISO/OSI模型的第2层,即数据链路层。其核心是利用Link Access Procedure for Frame Relay (LAPF)协议,这是高级数据链路控制(ADLC)或异步转移模式(ATM)协议的一个简化版本,特别选择了HDLC协议作为其基础。 LAPF在DTE(数据终端设备)和帧中继交换机之间起作用,提供了点到多点的、非可靠但面向连接的服务。它通过帧中继线路(通常称为租用线)连接,这些线路由DTE和DCE(数据通信设备)接口设备共同支持。帧中继使用帧格式,包括一个16位的帧中继头部,用于携带目的DLCI(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)以及流量控制信息,如FECN(前向错误指示)和BECN(后向错误指示)。 DLCI是帧中继网络中的关键概念,它是个16到992之间的数字,用于在物理链路上标识不同的虚拟电路(VC)。VC可以分为三种类型:交换虚电路(SVC)通过信令动态建立;永久虚电路(PVC)是预先配置的固定连接;以及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(DLCI),它在本地是有意义的,但不具有全局路由功能。 帧中继标准由EIA/TIA-232、EIA/TIA-449、V.35等接口标准支持,同时也兼容像IP/IPX、AppleTalk这样的网络协议。IETF定义了帧格式,包括帧的字节结构,如DLCI、控制/响应(C/R)字段和增强型地址(EA)字段,这些都是帧中继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帧中继的LMI(Link Management Information)是网络管理的一部分,它提供了一种机制,允许设备之间交换关于链路状态、性能和配置信息,从而帮助维护网络的稳定性和效率。LMI支持对DLCI进行动态配置和监控,这对于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。 帧中继通过其标准化的帧格式和LMI机制,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网络服务,适用于企业级的数据传输,特别是对于需要快速响应时间和大量并发连接的应用场景。然而,随着新技术的发展,如SDH和IP/MPLS的兴起,帧中继在网络技术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,但它在某些特定领域仍然保持着其应用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