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ector<vector<Point>>contours;//轮廓数组findContours(frame, contours, hierarchy , RETR_EXTERNAL, CHAIN_APPROX_SIMPLE, Point(0, 0));//寻找图片中所有出现的轮廓contours.size()这个是什么意思
时间: 2023-06-14 22:06:25 浏览: 98
`contours` 是一个包含所有轮廓的数组,每个轮廓是一个包含一系列 `Point` 点的向量(vector)。`findContours()` 函数用来寻找一幅图像中所有出现的轮廓,函数的第一个参数是输入图像,第二个参数是轮廓数组,第三个参数是轮廓的层次结构,第四个参数是轮廓的查找模式,第五个参数是轮廓的近似方法,第六个参数是偏移量。`contours.size()` 表示轮廓数组中轮廓的数量。
相关问题
VideoCapture cap(0); // 创建窗口 namedWindow("Color Detection", WINDOW_NORMAL); while (true) { Mat frame; cap >> frame; // 读取摄像头图像 // 红色范围的HSV值 Scalar lower_green = Scalar(0, 50, 50); Scalar upper_green = Scalar(40, 255, 255); // 将图像从BGR颜色空间转换为HSV颜色空间 Mat hsv_frame; cvtColor(frame, hsv_frame, COLOR_BGR2HSV); // 对图像进行颜色阈值处理,提取红色区域 Mat green_mask; inRange(hsv_frame, lower_green, upper_green, green_mask); // 对二值图像进行形态学操作,去除噪声 Mat kernel = getStructuringElement(MORPH_RECT, Size(5, 5)); morphologyEx(green_mask, green_mask, MORPH_OPEN, kernel); // 寻找红色区域的轮廓 std::vector<std::vector<Point>> contours; std::vector<Vec4i> hierarchy; findContours(green_mask.clone(), contours, hierarchy, RETR_EXTERNAL, CHAIN_APPROX_SIMPLE); // 对每个轮廓进行绘制矩形框 for (size_t i = 0; i < contours.size(); i++) { Rect bounding_rect = boundingRect(contours[i]); rectangle(frame, bounding_rect, Scalar(10, 0, 255), 2); } // 显示图像 imshow("Color Detection", frame); // 按Esc键退出循环 if (waitKey(1) == 27) break; } // 释放摄像头和销毁窗口 cap.release(); destroyAllWindows();帮我用面向对象角度解释这段代码
这段代码是一个基于面向对象的实时颜色检测应用程序。主要功能是从摄像头中读取图像,并通过颜色阈值处理提取出指定颜色(这里是绿色)的区域。然后,通过形态学操作去除图像中的噪声,并使用矩形框标记出检测到的目标区域。
代码中使用了OpenCV库来处理图像和进行计算机视觉操作。通过VideoCapture类,可以从摄像头中获取实时图像。接下来,使用namedWindow函数创建了一个名为"Color Detection"的窗口,用于显示处理后的图像。
在while循环中,通过cap >> frame语句从摄像头中读取图像帧。然后,定义了绿色的HSV阈值范围,并将BGR颜色空间的图像转换为HSV颜色空间。
接下来,使用inRange函数对HSV图像进行颜色阈值处理,提取出绿色区域的二值图像。然后,通过形态学操作(morphologyEx函数)去除二值图像中的噪声。
接着,使用findContours函数找到绿色区域的轮廓,并使用矩形框(rectangle函数)绘制出每个轮廓。
最后,通过imshow函数显示处理后的图像,并通过waitKey函数等待用户按下Esc键来退出循环。在退出循环后,释放摄像头资源并销毁窗口。
总体来说,这段代码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,通过使用OpenCV库中的函数和类,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实时颜色检测应用程序。
分析一下这段代码并告诉我里面函数的用法// 特征提取和匹配,SIFT和FLANN vector<Point> src_pts, dst_pts; p.feature(img1_close, img2_close, &src_pts, &dst_pts); // 几何变换,透视变换 Mat H = findHomography(src_pts, dst_pts, RANSAC); Mat img2_warped; warpPerspective(img2_close, img2_warped, H, img1_close.size()); // 差分运算,绝对差分 Mat diff; absdiff(img1_close, img2_warped, diff); // 连通域检测,二值化、标记、筛选 Mat diff_bin; bool isDifferent = false; threshold(diff, diff_bin, 50, 255, THRESH_BINARY); vector<vector<Point>> diff_contours; vector<Vec4i> diff_hierarchy; vector<Rect> diff_rects; findContours(diff_bin, diff_contours, diff_hierarchy, RETR_EXTERNAL, CHAIN_APPROX_SIMPLE); for (auto& c : diff_contours) { if (contourArea(c) > 1000) { diff_rects.push_back(boundingRect(c)); isDifferent = true; } } // 矩形框绘制,最小外接矩形 p.draw(imageDamaged, diff_rects, isDifferent);
这段代码是一个图像处理的过程,具体分为以下步骤:
1. 特征提取和匹配:使用 SIFT 特征提取算法和 FLANN 匹配算法,对两张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匹配,得到匹配点对应的坐标。
2. 几何变换:使用透视变换,将第二张图像变换到和第一张图像相同的视角和大小。
3. 差分运算:对两张图像进行绝对差分运算,得到两张图像差异的二值化图像。
4. 连通域检测:使用矩形框筛选差异区域,将差异区域用矩形框绘制在原始图像上。
具体来说,代码中使用了以下函数:
1. `feature`: 该函数使用 SIFT 特征提取算法和 FLANN 匹配算法,对两张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匹配,得到匹配点对应的坐标。
2. `findHomography`: 该函数使用 RANSAC 算法,根据特征点的对应坐标计算出两张图像之间的透视变换矩阵 H。
3. `warpPerspective`: 该函数使用透视变换矩阵 H,将第二张图像变换到和第一张图像相同的视角和大小。
4. `absdiff`: 该函数对两张图像进行绝对差分运算,得到两张图像差异的二值化图像。
5. `threshold`: 该函数对差异图像进行阈值处理,将像素值大于 50 的像素设置为 255。
6. `findContours`: 该函数对二值化后的差异图像进行连通域检测,得到各个连通域的轮廓。
7. `contourArea`: 该函数计算轮廓的面积。
8. `boundingRect`: 该函数计算轮廓的最小外接矩形。
9. `draw`: 该函数将矩形框绘制在原始图像上,用于标记差异区域。
总的来说,这段代码的作用是对两张图像进行特征提取、透视变换、差分运算、连通域检测和矩形框绘制,以便找出两张图像之间的差异区域。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