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释每个代码的意思r = 0:1:1000; p = normpdf(r,500,50); g1 = @(r,n)(0.25.*r-0.15.*(n-r)).*normpdf(r,500,50); g2 = @(r,n)0.25*n*normpdf(r,500,50); for n = 1:1:999 G(n) = integral(@(r)g1(r,n),0,n)+integral(@(r)g2(r,n),n+1,1000); end %a=integral(@(r)g1(r,n),0,n)+integral(@(r)g2(r,n),n+1,1000) %G = integral(g1,0,500)+integral(g2,501,1000); [p,q]=max(G) n=1:1:999; plot(n,G) xlabel('购进量n') ylabel('收入') title('报童收入')
时间: 2023-06-20 19:05:02 浏览: 118
这段代码是用来模拟一个报童的收入情况,其中:
- r = 0:1:1000; 是生成了一个 0 到 1000 的等差数列,步长为 1。
- p = normpdf(r,500,50); 是根据正态分布生成了一个概率密度函数。
- g1 = @(r,n)(0.25.*r-0.15.*(n-r)).*normpdf(r,500,50); 是一个函数句柄,用来计算收入函数的前半部分。
- g2 = @(r,n)0.25*n*normpdf(r,500,50); 是另一个函数句柄,用来计算收入函数的后半部分。
- for n = 1:1:999 和 end 之间的代码是用来循环计算每个购进量 n 对应的收入 G(n)。
- G(n) = integral(@(r)g1(r,n),0,n)+integral(@(r)g2(r,n),n+1,1000); 是计算购进量为 n 时的收入,其中 integral 函数是 MATLAB 中的积分函数。
- 最后一行代码是用来绘制收入随购进量变化的曲线图,其中 xlabel、ylabel 和 title 分别是设置 X 轴、Y 轴和标题的标签。
相关问题
for kk = 1:n pi_pdf = @(x) normpdf(x,muX(kk),sigmaX(kk));end,变成函数句柄
如果要将这段代码修改成函数句柄的形式,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:
1. 定义一个函数,例如:
```matlab
function pi_pdf = get_pi_pdf(muX, sigmaX)
n = length(muX);
pi_pdf = cell(n, 1);
for kk = 1:n
pi_pdf{kk} = @(x) normpdf(x, muX(kk), sigmaX(kk));
end
end
```
这个函数接受两个输入参数 `muX` 和 `sigmaX`,分别表示均值向量和方差矩阵。函数返回一个大小为 $n \times 1$ 的单元格数组 `pi_pdf`,其中第 $k$ 个单元格存储了一个函数句柄,这个函数句柄实现了以第 $k$ 个均值和方差对输入向量进行概率密度计算的功能。
2. 在主程序中调用这个函数,例如:
```matlab
muX = [1 2 3];
sigmaX = [0.5 0 0; 0 1 0; 0 0 2];
pi_pdf_cell = get_pi_pdf(muX, sigmaX);
```
这个代码片段首先定义了均值向量 `muX` 和方差矩阵 `sigmaX`,然后调用 `get_pi_pdf` 函数得到一个大小为 $3 \times 1$ 的单元格数组 `pi_pdf_cell`,其中每个单元格存储了一个函数句柄。
3. 使用函数句柄进行概率密度计算,例如:
```matlab
x = [1.2 2.5 3.8]';
pdf_all = zeros(length(pi_pdf_cell), 1);
for kk = 1:length(pi_pdf_cell)
pdf_all(kk) = pi_pdf_cell{kk}(x);
end
```
这个代码片段首先定义了输入向量 `x`,然后使用循环语句依次调用所有的函数句柄,计算每个均值和方差对应的概率密度,并保存到一个大小为 $3 \times 1$ 的向量 `pdf_all` 中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第二步中调用 `get_pi_pdf` 函数时,输入的 `muX` 和 `sigmaX` 向量的长度应该相同,且应该大于等于 1;在第三步中调用函数句柄时,输入向量 `x` 的维数应该与均值向量和方差向量的维数相同。
X=reshape(double(imgray)/256.0,m*n,1); for i=1:m*n if(X(i)==0 ||X(i)<30/256.0) Xout(i)=0; else p1=w1*normpdf(X(i),mu1,sigma1)/(w1*normpdf(X(i),mu1,sigma1)+w2*normpdf(X(i),mu2,sigma2)); p2=1-p1; if(p1>=p2) Xout(i)=1; else Xout(i)=0.5; end end end Xout_image=reshape(Xout,m,n); for k = 1:m for kk = 1:n if(imgray(k,kk)<30) Xout_image(k,kk) = 0; end end end figure('NumberTitle', 'on', 'Name', '灰度分类'), imshow(Xout_image),title('Gray\_processing');
这段代码是基于高斯分布模型,对图像进行阈值分割,将灰度大于30的像素点置为白色(1),灰度小于等于30的像素点置为黑色(0),并将灰度在30和128之间的像素点置为灰色(0.5)。
具体来说,该段代码首先将原始图像(imgray)转换为一个列向量X,并将其归一化,然后遍历X中的每个元素,判断其是否为0或小于30/256,如果是,则将相应的输出Xout置为0,否则,根据贝叶斯公式计算该像素点属于两个类别的概率p1和p2,进而判断其分类结果Xout。具体来说,如果p1>=p2,则将Xout置为1,否则将其置为0.5。
然后,该段代码通过reshape函数,将Xout转换为图像格式,并遍历图像的所有像素点,将灰度小于30的像素点的分类结果置为0,即黑色。
最后,通过imshow函数显示分割后的图像,并将图像命名为“灰度分类”。
该段代码的目的是基于高斯分布模型,对图像进行自适应分割,实现对灰度值在30和128之间的像素点的精细分类,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分割结果。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