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lt.legend(bbox_to_anchor=(10,2))
时间: 2024-02-29 21:39:58 浏览: 51
这行代码是用来设置图例位置的。bbox_to_anchor参数用于设置图例的位置,它接受一个元组,元组中的两个值分别表示图例的横坐标和纵坐标。例如,bbox_to_anchor=(1.01, 1)表示图例位于图形的右上角。在这个例子中,(10,2)的意思是图例的横坐标为10,纵坐标为2,这个位置可能会超出图形的范围。
相关问题
plt.legend(bbox_to_anchor=(1.25, 0.5))
这行代码是用来设置图例位置的,其中 bbox_to_anchor=(1.25, 0.5) 表示将图例放在当前图形的右边,但是图例的左边缘会超出图形的边界,而图例的垂直中心在图形的中心位置。bbox_to_anchor 参数的两个值分别表示图例左边缘和下边缘的位置,值为 1 表示在图形边界的外面,值为 0 表示在图形边界的里面,而值在 0 和 1 之间时表示在图形边界的内部或外部。如果只设置一个值,则默认另一个值为 0.5。
fig = plt.figure() ax1 = fig.add_subplot(111) plt.xticks(rotation=-70) ax1.plot(timelist, rain, label="rain", color="r") ax1.legend(bbox_to_anchor=(0, 1), loc=1, borderaxespad=0) ax1.set_xlabel("hour") ax1.set_ylabel("rain(mm)") ax2 = ax1.twinx() ax2.plot(timelist, rainPop, label="rainPop", color="b", linestyle='dotted') ax2.legend(bbox_to_anchor=(1.05, 1), loc=2, borderaxespad=0) ax2.set_ylabel("rainPop(%)") plt.show()
这段代码使用了Matplotlib库绘制了一个包含两个y轴的折线图。下面是代码的解释:
首先,创建了一个空白的图形对象`fig`,然后通过`fig.add_subplot(111)`创建了一个子图对象`ax1`。
接下来,使用`plt.xticks(rotation=-70)`设置了横轴刻度标签的旋转角度为-70度。
然后,使用`ax1.plot(timelist, rain, label="rain", color="r")`绘制了第一个折线图,横轴为`timelist`,纵轴为`rain`,线条颜色为红色,并添加了图例标签"rain"。
紧接着,使用`ax1.legend(bbox_to_anchor=(0, 1), loc=1, borderaxespad=0)`设置了第一个折线图的图例位置。
然后,使用`ax1.set_xlabel("hour")`和`ax1.set_ylabel("rain(mm)")`设置了横轴和纵轴的标签。
接着,通过`ax2 = ax1.twinx()`创建了第二个y轴对象`ax2`。
然后,使用`ax2.plot(timelist, rainPop, label="rainPop", color="b", linestyle='dotted')`绘制了第二个折线图,横轴为`timelist`,纵轴为`rainPop`,线条颜色为蓝色,线条样式为点线,并添加了图例标签"rainPop"。
最后,使用`ax2.legend(bbox_to_anchor=(1.05, 1), loc=2, borderaxespad=0)`设置了第二个折线图的图例位置。
最后一行的`plt.show()`用于显示绘制的图形。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