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解释一下代码 const unsigned int numReadings = 100; unsigned int analogVals[numReadings]; unsigned int i = 0; void setup() { Serial.begin(115200); } void loop() { static uint32_t tStart = millis(); const uint32_t DESIRED_PERIOD = 1000; uint32_t tNow = millis(); // if (tNow - tStart >= DESIRED_PERIOD) { tStart += DESIRED_PERIOD; Serial.println("taking sample"); analogVals[i] = analogRead(A0); i++; if (i>=numReadings) { i = 0; } } }
时间: 2024-04-06 11:30:18 浏览: 76
这段代码的目的是读取Arduino板上的模拟输入(A0)的值,并将其存储在数组`analogVals`中。该数组的大小为`numReadings`,即100个元素。变量`i`用于追踪已经读取了多少个值,并且在达到`numReadings`时将`i`重置为0,以便从头开始重新读取模拟输入值。
在`setup()`函数中,串口通信被初始化为115200波特率,以便将读取的模拟输入值传输到计算机上。
在`loop()`函数中,使用`millis()`函数来确定距离上一次读取模拟输入值的时间。如果已经过去了1秒钟(`DESIRED_PERIOD`),则从模拟输入端口(A0)读取模拟输入值,并将其存储在`analogVals`数组中的下一个位置(由`i`变量指定)。每次读取后,`i`的值将增加1,以便在达到`numReadings`时将其重置为0。最后,该函数通过串口通信将“taking sample”打印到计算机上,以表明已经取样。
相关问题
const unsigned int numReadings = 100; unsigned int analogVals[numReadings]; unsigned int i = 0; void setup() { Serial.begin(115200); } void loop() { static uint32_t tStart = millis(); const uint32_t DESIRED_PERIOD = 1000; uint32_t tNow = millis(); // if (tNow - tStart >= DESIRED_PERIOD) { tStart += DESIRED_PERIOD; Serial.println("taking sample"); analogVals[i] = analogRead(A0); i++; if (i>=numReadings) { i = 0; } } }
这是一个Arduino程序,其作用是采集来自模拟输入引脚A0的信号值。程序中定义了一个常量`numReadings`表示采样次数,一个数组`analogVals`存储采样得到的信号值,以及一个变量`i`表示当前采样到了第几个值。在`setup()`函数中,串口通信被初始化,波特率为115200。在`loop()`函数中,程序使用`millis()`函数实现了定时器功能,每隔1秒采样一次。当到达采样时间时,程序将执行以下操作:
1. 将字符串"taking sample"发送到串口。
2. 从引脚A0读取模拟信号值,并将其存储在数组`analogVals`中。
3. 将变量`i`加1,以便下次采样时存储在数组的下一个位置。
4. 如果`i`的值已经达到`numReadings`,则将其重置为0。
该程序可以用于采集模拟信号并进行后续处理,例如绘制波形图或计算平均值等。
代码块2:unsigned int Murmurhash3(string input_data,unsigned int seed){ unsigned int h = seed; //声明常量 const unsigned int c1 = 0xcc9e2d51; // 3,432,918,353 const unsigned int c2 = 0x1b873593; // 461,845,907 const int r1 = 15; const int r2 = 13; const int m = 5; const int n = 0xe6546b64; //3,864,292,196 //分块处理 int blkNums = input_data.size()/4; //1.一个块一个块地处理,这是第一部分地工作 for(int i=0;i<blkNums;i++){ unsigned int K = getBlkno(input_data,i); K *= c1; K = _rotl(K,r1); K *= c2; K = _rotl(K,r2); h = h*m + n; } //2.处理剩余量 string remaining_bytes = input_data.substr(blkNums*4); unsigned int k = 0; switch (remaining_bytes.size()){ case 3:k^=remaining_bytes[2]<<16; case 2:k^=remaining_bytes[1]<<8; case 1:k^=remaining_bytes[0]; } k = k * c1; k = _rotl(k,r1); k = k * c2; h ^= k; h ^= input_data.size(); //3.加强雪崩测试 h ^= h >> 16; h *= 0x85ebca6b; // 2,246,822,507 h ^= h >> 13; h *= 0xc2b2ae35; // 3,266,489,909 h ^= h >> 16; return h; }
这段代码是一个实现MurmurHash3算法的函数,用于计算字符串的哈希值,并返回一个32位无符号整数。
MurmurHash3算法是一种非加密型哈希算法,具有高效、快速、分布均匀等特点。该算法将输入的字符串分成多个块进行处理,其中每个块都被视为一个32位无符号整数。通过对所有块进行一系列位运算和移位操作,最终得到一个32位的哈希值。
函数的输入参数包括一个字符串input_data和一个种子值seed。其中,input_data是要计算哈希值的字符串,seed是用于初始化哈希值的种子值。
函数首先将seed赋值给变量h,作为哈希值的初始值。然后,声明一些常量和变量,用于在后续的计算中使用。
接着,函数将input_data分成若干个4字节的块,对每个块进行一系列的位运算和移位操作,最终得到一个中间的哈希值。具体地,函数分为以下三个步骤:
1. 分块处理
函数首先计算input_data中包含的块数blkNums,然后对每个块进行处理。具体地,对于第i个块,函数调用getBlkno(input_data,i)函数获取该块对应的32位无符号整数K,然后对K进行一系列的位运算和移位操作,最终得到一个中间值,并将该中间值与h进行合并,得到新的哈希值。
2. 处理剩余量
如果input_data的长度不是块大小(即4的倍数),则会存在一些剩余的字符,需要单独处理。函数首先将剩余的字符存储到变量remaining_bytes中,然后根据remaining_bytes的长度,将其转换为一个32位的无符号整数k。对k进行一系列的位运算和移位操作,最终得到一个中间值,并将该中间值与h进行合并,得到新的哈希值。
3. 加强雪崩测试
最后,函数对哈希值进行一系列的加强雪崩测试,以增加哈希值的随机性和分布均匀性。具体地,函数将哈希值h右移16位,然后与h进行异或操作,再将结果乘以常量0x85ebca6b,再右移13位,再与h进行异或操作,最后将结果乘以常量0xc2b2ae35,并将最终结果返回。
总体来说,这段代码实现了MurmurHash3算法的核心部分,通过对字符串的分块处理和位运算操作,计算出了一个32位无符号整数的哈希值。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