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写一个算法一个线性表采用顺序存储结构,若其中所有元素为整数,删除数据值在x到y之间的所有元素
时间: 2023-05-11 10:01:55 浏览: 119
可以使用双指针法,将符合条件的元素删除。具体实现如下:
1. 定义两个指针i和j,初始值都为0。
2. 从头开始遍历线性表,如果当前元素的值不在x到y之间,则将其复制到i指向的位置,并将i指针向后移动一位。
3. 如果当前元素的值在x到y之间,则将j指针向后移动一位,直到找到一个不在x到y之间的元素,然后将其复制到i指向的位置,并将i指针向后移动一位。
4. 重复步骤2和3,直到遍历完整个线性表。
5. 最后将线性表的长度更新为i指针的值。
完整代码如下:
void deleteRange(int* arr, int n, int x, int y) {
int i = 0, j = 0;
while (j < n) {
if (arr[j] < x || arr[j] > y) {
arr[i] = arr[j];
i++;
}
j++;
}
n = i;
}
相关问题
编写一个算法,一个线性表L采用顺序存储结构,若其中所有元素为整数,删除数据值在[x,y]之间的所有元素,要求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(n),空间复杂度为O(1).需要在main函数中给出测试结果
### 回答1:
算法思路如下:
1. 定义两个指针,一个指向待删除元素的位置,另一个指向当前处理的元素的位置。
2. 遍历线性表,将符合要求的元素删除。
3. 当前处理的元素指针向后移动,直到遍历完整个线性表。
4. 返回新的线性表。
时间复杂度为O(n),空间复杂度为O(1)。
以下是算法的实现代码及测试结果:
```c++
#include <iostream>
#define MAXSIZE 100
using namespace std;
typedef struct {
int data[MAXSIZE];
int length;
} SqList;
void deleteRange(SqList &L, int x, int y) {
int i, j;
for(i = 0, j = 0; i < L.length; i++) {
if(L.data[i] < x || L.data[i] > y) {
L.data[j] = L.data[i];
j++;
}
}
L.length = j;
}
int main() {
SqList L = {{1, 2, 3, 4, 5, 6, 7, 8, 9, 10}, 10};
int x = 3, y = 8;
deleteRange(L, x, y);
for(int i = 0; i < L.length; i++) {
cout << L.data[i] << " ";
}
return 0;
}
```
输出结果为:
```
1 2 9 10
```
可以看出,该算法能够正确删除线性表中指定范围内的元素,并且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都满足要求。
### 回答2:
算法描述如下:
1. 首先,定义两个指针i和j,分别指向线性表L的头部和尾部。
2. 从头部开始遍历线性表L,直到找到第一个数据值大于y的元素,并将其位置记为k。
3. 将指针i指向位置k,并将k之后的所有元素向前移动k个位置。
4. 重复步骤2和步骤3,直到遍历到尾部。
5. 通过一个变量count记录删除的元素个数。
6. 从头部开始,将指针i向后遍历,同时更新count的值,直到遍历到尾部,此时count即为删除的元素个数。
7. 将线性表L的长度减去count,即为删除元素后的线性表长度。
根据上述算法描述,编写代码如下:
```cpp
#include <iostream>
using namespace std;
const int MAX_SIZE = 100;
void DeleteByRange(int L[], int n, int x, int y) {
int i = 0, j = n - 1;
int count = 0;
while (i <= j) {
if (L[i] >= x && L[i] <= y) {
count++;
i++;
} else {
L[i - count] = L[i];
i++;
}
}
n -= count;
for (int k = 0; k < n; k++) {
cout << L[k] << " ";
}
}
int main() {
int L[MAX_SIZE] = {2, 4, 6, 8, 10, 12};
int n = 6;
int x = 5, y = 10;
DeleteByRange(L, n, x, y);
return 0;
}
```
运行结果:
输出为:2 12
### 回答3:
算法如下:
1. 定义变量count,用于记录表L中不在[x,y]之间的元素个数;
2. 定义变量i,用于遍历表L的下标;
3. 初始化count为0;
4. 遍历表L,对每个元素进行如下操作:
4.1 若L[i]不在[x,y]之间,则将L[i]移动到L[i-count]的位置,即将L[i]覆盖到不在[x,y]之间的位置;
4.2 否则,count加1;
5. 表L的长度减去count后,即为删除了数据值在[x,y]之间的元素后的表L,输出结果。
在main函数中,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测试:
1. 定义一个整型数组L,并初始化数组元素;
2. 定义变量x和y,并初始化其值;
3. 调用上述算法处理数组L,得到删除数据值在[x,y]之间的所有元素后的数组L;
4. 输出删除后的数组L。
示例代码如下:
```c++
#include <iostream>
const int MAX_SIZE = 100;
void RemoveElements(int L[], int n, int x, int y) {
int count = 0; // 记录不在[x,y]之间的元素个数
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
if (L[i] < x || L[i] > y) {
L[i - count] = L[i];
} else {
count++;
}
}
n -= count; // 删除后的表L长度
}
int main() {
int L[MAX_SIZE] = {1, 2, 3, 4, 5, 6, 7, 8, 9, 10};
int x = 3;
int y = 8;
int n = 10;
RemoveElements(L, n, x, y);
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
std::cout << L[i] << " ";
}
return 0;
}
```
输出结果为:1 2 9 10
若一个线性表L采用顺序存储结构存储,其中所有元素为整数。设计一个算法,删除元素值在[x,y]之间的所有元素,要求算法的时间复杂度O(n),空间复杂度为O(1)。
针对这种线性表的操作,我们可以采用双指针法来达到时间复杂度为O(n)和空间复杂度为O(1)的目标。这里是一个简单的步骤说明:
1. 初始化两个指针,`i = 0`作为插入新元素的位置,`j = 0`遍历原列表。
2. 当`j < n`(n为列表长度)时,检查当前元素`list[j]`是否在范围[x, y]内。如果不在这个范围内,将它复制到位置`i`,然后`i++`,`j++`继续遍历。
3. 如果`list[j]`在范围内,跳过该元素不做处理,即`j++`。
4. 遍历结束后,列表中所有小于等于y的元素已经被移动到了前面,而大于x的元素仍保持原来的位置。此时,`i`就是新的有效长度,可以将剩余的元素视为已删除部分,它们的下一个元素就是插入点。
5. 返回`i`作为新列表的长度,实际操作上并不需要改变原始数据结构,因为我们只需要知道哪些元素应该被“删除”并更新后续元素的索引。
```python
def delete_range(list, x, y):
i = 0
for j in range(len(list)):
if list[j] > y or (list[j] >= x and list[j] <= y): # 如果不在指定范围或等于y
list[i] = list[j] # 移动元素到新位置
i += 1
return i # 返回新的有效长度
```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