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析以下这个代码clear all clc close all; data=load('PDWdata.txt');%序号、频率、脉冲宽度、TOA、PA %% t=data(:,4); t=sort(t); N=length(t); K=15000; taumin=0; taumax=1800; b=(taumax-taumin)/K; D=zeros(1,K); for i=1:K tauk(i)=(i-1/2)*(taumax-taumin)/K+taumin; end n=2; while n<=N m=n-1; while m>=1 tau=t(n)-t(m); if (tau>taumin)&&(tau<=taumax) for k=1:K if (tau>(tauk(k)-b/2))&&(tau<=(tauk(k)+b/2)) D(k)=D(k)+exp(2*pi*t(n)*1i/tau); end end elseif tau>taumax break else ; end m=m-1; end n=n+1; end D=abs(D); plot(tauk,D); [dd,index]=sort(D,'descend'); PRI=tauk(index(1:3));%确定前5个为有效的PRI值 PRI=round(PRI)%取整 %% F1=[]; F2=[]; F3=[]; n=2; while n<=N m=n-1; while m>=1 tau=t(n)-t(m); if tau==PRI(1) F1=[F1;[data(m,2) t(m)];[data(n,2) t(n)]]; end if tau==PRI(2) F2=[F2;[data(m,2) t(m)];[data(n,2) t(n)]]; end if tau==PRI(3) F3=[F3;[data(m,2) t(m)];[data(n,2) t(n)]]; end m=m-1; end n=n+1; end F1=unique(F1,'row','stable'); F2=unique(F2,'row','stable'); F3=unique(F3,'row','stable'); %% 雷达频率分布 F1(F1==0)=[]; F2(F2==0)=[]; F3(F3==0)=[]; figure; plot(F1(:,2),F1(:,1),'*'); figure; plot(F2(:,2),F2(:,1),'*'); figure; plot(F3(:,2),F3(:,1),'*');
时间: 2024-04-28 14:19:44 浏览: 60
LDPC-PEG算法构造H矩阵.rar_All Clear_Density Evolution_LDPC_PEG法构造H矩阵_密
5星 · 资源好评率100%
这段代码主要是对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,包括以下几个步骤:
1. 加载数据:通过load函数将PDWdata.txt文件中的数据读入到data矩阵中。
2. 排序时间戳:将data矩阵中的时间戳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,存储到t向量中。
3. 初始化延迟时间tau和D矩阵:通过设定最小延迟时间taumin、最大延迟时间taumax和划分数目K,计算出每个划分区间的中心tau_k,存储到tauk向量中。初始化一个K行1列的零矩阵D,用于存储每个tau_k对应的D值。
4. 计算D值:遍历时间戳t向量中的每个时间戳t(n),在之前的时间戳t(m)中查找是否存在与t(n)的时间差在taumin和taumax之间的时间戳t(m)。如果存在,则根据tau_k所在的区间范围,计算并累加对应的D值。
5. 绘制D值图像:将D向量中的每个元素取绝对值,然后绘制成以tau_k为横坐标、D值为纵坐标的图像。
6. 确定有效的PRI值:根据D值的大小,确定前3个D值对应的tau_k值作为有效的PRI值。
7. 查找频率:遍历时间戳t向量中的每个时间戳t(n),在之前的时间戳t(m)中查找是否存在与t(n)的时间差等于有效的PRI值的时间戳t(m),如果存在,则将对应的频率和时间存储到F1、F2或F3矩阵中。
8. 绘制频率分布图像:将F1、F2和F3矩阵中的频率和时间数据分别绘制成散点图,用于分析雷达频率的分布情况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这段代码中的变量名和注释可能不够规范和清晰,可能会影响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。在实际开发中,应该尽可能使用规范的变量名和注释,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。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