% 生成发送信号 fs = 1000; % 采样频率 T = 1/fs; % 采样周期 t = 0:T:1-T; % 时间序列 f1 = 50; % 信号频率1 f2 = 70; % 信号频率2 x = sin(2*pi*f1*t) + sin(2*pi*f2*t); % 发送信号 % 生成接收信号 v = 10; % 相对速度 fD = 2*v/3e8*f1; % 多普勒频移 y = x.*exp(1i*2*pi*fD*t); % 接收信号 % MP算法估计多普勒频移 N = 20; % 压缩感知采样数 A = randn(N,length(x)); % 测量矩阵 b = A*y.'; % 压缩采样 x0 = zeros(length(x),1); % 初始化估计值 k = 5; % 迭代次数 for i = 1:k x1 = x0 + A'*(b-A*x0); % 迭代更新 x0 = x1.*(abs(x1)>0.1*max(abs(x1))); % 阈值处理 end fD_est = fD + x0(f1+1); % 估计多普勒频移 % 计算相关度 r = abs(sum(x.*conj(y.*exp(-1i*2*pi*fD_est*t))));这段代码不显示相关度
时间: 2023-07-14 11:13:31 浏览: 182
这段代码计算的是接收信号y与发送信号x经过多普勒频移后的相关度r,其中估计的多普勒频移为fD_est。具体来说,相关度r的计算是将接收信号y与发送信号x经过多普勒频移后的复共轭相乘,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平均,即:
r = abs(sum(x.*conj(y.*exp(-1i*2*pi*fD_est*t))));
这段代码的输出结果是一个标量值,表示接收信号与发送信号经过多普勒频移后的相关度大小。如果相关度的值比较高,说明接收到的信号与发送信号的相似度比较高,可以用来判断信号是否来自于发送端。
相关问题
% 生成随机信号 fs = 1000; % 采样率 t = 0:1/fs:1; % 时间范围 x = sin(2*pi*50*t) + sin(2*pi*120*t); % 生成含有50Hz和120Hz成分的信号 % 计算功率谱密度 N = length(x); % 信号长度 xdft = fft(x); % 对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 PSD = (1/(fs*N)) * abs(xdft).^2; % 计算功率谱密度 % 创建频率向量 f = 0:fs/N:fs/2; % 绘制功率谱密度图 figure; plot(f, 10*log10(PSD(1:N/2+1))); % 将功率谱密度转换为对数刻度 title('Power Spectral Density'); xlabel('Frequency (Hz)'); ylabel('PSD (dB/Hz)');含义
这段代码用于生成含有50Hz和120Hz成分的随机信号,并使用功率谱密度法计算其功率谱密度。下面是各行代码的含义:
1. 定义采样率为1000Hz。
2. 创建时间向量t,从0到1,步长为1/fs,即采样周期。
3. 生成含有50Hz和120Hz成分的信号,使用正弦函数。
4. 计算信号的长度N。
5. 对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,得到频谱。
6. 计算功率谱密度,根据公式(1/(fs*N)) * abs(xdft).^2,其中abs(xdft)是频谱的幅度,.^2表示取平方。
7. 创建频率向量f,范围从0到fs/2,步长为fs/N。
8. 绘制功率谱密度图,横坐标为频率f,纵坐标为功率谱密度PSD。使用plot函数进行绘制,并将功率谱密度转换为对数刻度(dB/Hz)。
9. 添加图标题为"Power Spectral Density",横坐标标题为"Frequency (Hz)",纵坐标标题为"PSD (dB/Hz)"。
这段代码能够生成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图,用于显示信号在不同频率上的能量分布情况。通过观察功率谱密度图,可以分析信号中不同频率成分的强度和分布情况。在这个例子中,信号包含了50Hz和120Hz的成分,可以通过功率谱密度图看到它们在频谱上的能量分布情况。
clc; clear; close all; % 定义参数 fc = 2e3; % 载波频率 fs = 64 * fc; % 采样频率 T = 8 / fc; % 基带信号周期 Ts = 1 / (2 * fc); % 输入信号周期 B = 0.5 / T; % 基带带宽 BbTb = 0.5; % 3dB带宽 % 生成数字序列和基带信号 data = [0 0 1 0 1 0 1 0]; baseband = generate_baseband(data, fs, T); % GMSK调制 modulated_signal = gmsk_modulation(baseband, fc, fs, B, BbTb); % 绘制调制后的波形 figure(1); t = 0:1/fs:length(modulated_signal)/fs-1/fs; plot(t, modulated_signal); xlabel('时间/s'); ylabel('幅度'); title('GMSK调制波形00101010'); % 生成基带信号的函数 % 输入参数: % data: 数字序列 % fs: 采样频率 % T: 基带信号周期 % 输出参数: % baseband: 基带信号 function baseband = generate_baseband(data, fs, T) baseband = zeros(1, length(data) * fs * T); for i = 1:length(data) if data(i) == 0 baseband((i-1)*fs*T+1:i*fs*T) = -1; else baseband((i-1)*fs*T+1:i*fs*T) = 1; end end end % GMSK调制的函数 % 输入参数: % baseband: 基带信号 % fc: 载波频率 % fs: 采样频率 % B: 基带带宽 % BbTb: 3dB带宽 % 输出参数: % modulated_signal: 调制信号 function modulated_signal = gmsk_modulation(baseband, fc, fs, B, BbTb) kf = B / (2*pi); % 调制指数 bt = 0:1/fs:length(baseband)/fs-1/fs; % 基带信号时间序列 gaussian = gausspuls(bt, B/(2*pi*BbTb), 2.5); % 高斯滤波器 baseband_f = filter(gaussian, 1, baseband); % 进行滤波 cumulative_freq = cumsum(baseband_f) / fs * kf; % 计算累积频偏 t = 0:1/fs:length(baseband_f)/fs-1/fs; % 调制信号时间序列 phasor = exp(1j*(2*pi*fc*t + 2*pi*cumulative_freq)); % 产生载波相位 modulated_signal = real(baseband_f .* phasor); % 进行相乘运算,得到调制信号 end % 自定义高斯滤波器函数 % 输入参数: % t: 时间序列 % B: 带宽 % alpha: 音频信号系数 % 输出参数: % g: 高斯函数 function gaussian = gausspuls(t, B, alpha) gaussian = (2 * pi * B * t) .^ alpha .* exp(-(2 * pi * B * t) .^ 2 / (2 * log(2))); end
这是一个 MATLAB 代码,实现了 GMSK 调制。代码中定义了载波频率、采样频率、基带信号周期等参数,并通过 generate_baseband 函数生成了基带信号。接着,通过 gmsk_modulation 函数对基带信号进行 GMSK 调制,得到调制信号。最后,绘制了调制后的波形。代码中还定义了一个自定义高斯滤波器函数 gausspuls。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