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rror: no bool OneWire::check_crc16(const uint8_t*, uint16_t, const uint8_t*, uint16_t) member function dec
时间: 2024-02-24 17:50:57 浏览: 173
根据提供的引用内容,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段代码,其中包含了两个引用。第一个引用中使用了memcpy函数,将bufferSlidePressure中的数据复制到slidePressure中,同时没有使用sizeof函数,因为char类型的大小为1。第二个引用中定义了一个制作动画的类CAniDialog,其中包含了两个构造函数和一个成员函数IsAniValid()。
至于问题中提到的错误信息"error: no bool OneWire::check_crc16(const uint8_t*, uint16_t, const uint8_t*, uint16_t) member function dec?",我们无法根据提供的引用内容判断出具体的原因。但是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函数声明,函数名为check_crc16,返回值类型为bool,参数列表包括两个指向uint8_t类型的指针和两个uint16_t类型的参数。可能是在使用该函数时出现了错误。
相关问题
uint32_t update_crc_32(const uint8_t* Crc_DataPtr, uint32_t Crc_Length, uint32_t Crc_StartValue32, bool Crc_IsFirstCall)函数实现
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实现:
```c++
uint32_t update_crc_32(const uint8_t* Crc_DataPtr, uint32_t Crc_Length, uint32_t Crc_StartValue32, bool Crc_IsFirstCall)
{
static uint32_t crc_table[256]; // CRC 表
static bool is_table_init = false; // CRC 表是否已初始化
if (!is_table_init) { // 如果表未初始化,则先初始化表
uint32_t crc;
for (uint32_t i = 0; i < 256; i++) {
crc = i;
for (uint32_t j = 0; j < 8; j++) {
if (crc & 1)
crc = (crc >> 1) ^ 0xEDB88320;
else
crc >>= 1;
}
crc_table[i] = crc;
}
is_table_init = true;
}
uint32_t crc = Crc_StartValue32;
if (Crc_IsFirstCall) { // 如果是第一次调用,则将输入数据取反
for (uint32_t i = 0; i < Crc_Length; i++) {
crc ^= ~Crc_DataPtr[i];
for (uint32_t j = 0; j < 8; j++) {
if (crc & 1)
crc = (crc >> 1) ^ 0xEDB88320;
else
crc >>= 1;
}
}
return ~crc;
}
for (uint32_t i = 0; i < Crc_Length; i++) {
crc = (crc >> 8) ^ crc_table[(crc ^ Crc_DataPtr[i]) & 0xFF];
}
return crc;
}
```
该函数使用了一个静态的 CRC 表,如果是第一次调用函数,则会先初始化这个表。然后根据输入参数计算出 CRC 校验值并返回。其中,参数 `Crc_DataPtr` 是输入数据的指针,`Crc_Length` 是输入数据的长度,`Crc_StartValue32` 是 CRC 的起始值,`Crc_IsFirstCall` 表示是否是第一次调用该函数。如果是第一次调用,则该函数会将输入数据取反后计算 CRC 校验值。
详细解释下面这段代码bool CameraHGYSwir::_proc_ax_b_c2c(char* pbufIn, char* pbufOut, double* factor_a, double* factor_b, const int raw_width, const int raw_height, const int byteperpixel) { std::uint16_t* pimgin = (std::uint16_t*)pbufIn; std::uint16_t* pimgout = (std::uint16_t*)pbufOut; for (int i = 0; i < raw_width * raw_height; i++) { double fucker = (double)pimgin[i] * factor_a[i] + factor_b[i]; pimgout[i] = fucker < 0 ? 0 : fucker; } return true; }
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名为 `_proc_ax_b_c2c` 的函数,该函数接收七个参数:输入图像的指针 `pbufIn`、输出图像的指针 `pbufOut`、系数数组 `factor_a`、系数数组 `factor_b`、输入图像的宽度 `raw_width`、输入图像的高度 `raw_height` 和每个像素的字节数 `byteperpixel`。
函数的第一行将输入图像和输出图像的指针强制转换为 `std::uint16_t*` 类型,以便在处理图像时可以按照每个像素占用两个字节的方式进行处理。接下来的 `for` 循环遍历输入图像中的每个像素,对于每个像素,根据其在系数数组中对应的位置,计算出一个新的像素值 `fucker`,计算公式为 `fucker = (double)pimgin[i] * factor_a[i] + factor_b[i]`。如果新的像素值小于0,就将其设置为0,否则将其写入输出图像的相应位置 `pimgout[i] = fucker < 0 ? 0 : fucker`。
最后,函数返回 `true` 表示处理成功。这个函数的作用是对输入的图像进行像素级别的线性变换,即通过调整系数 `factor_a` 和 `factor_b` 来对图像进行亮度调整和对比度调整。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