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n.Linear(96, 256), # 用线性变换将输入映射到256维 nn.BatchNorm1d(256), nn.ReLU(True),# relu激活 nn.Linear(256, 512), # 线性变换 nn.BatchNorm1d(512), nn.ReLU(True), nn.Linear(512, 96),
时间: 2024-04-25 08:27:41 浏览: 80
这段代码是一个神经网络的层定义,其中包括了三个线性变换层和两个批归一化层。输入的维度是96,第一个线性变换层将输入映射到256维,第二个线性变换层将256维的输入映射到512维,第三个线性变换层将512维的输入映射到96维的输出。ReLU激活函数被用来增加网络的非线性特性。批归一化层则是在每个batch中对数据做归一化处理,有助于提高网络的训练速度和泛化能力。
相关问题
根据下列代码告诉我其代码的input_size,hidden_size, output_size的参数,代码如下class generator(nn.Module): def __init__(self): super(generator, self).__init__() self.gen = nn.Sequential( nn.Linear(100, 256), # 用线性变换将输入映射到256维 nn.BatchNorm1d(256), nn.ReLU(True),# relu激活 nn.Linear(256, 256), # 线性变换 nn.BatchNorm1d(256), nn.ReLU(True), nn.Linear(256, 512), # 线性变换 nn.BatchNorm1d(512), nn.ReLU(True), nn.Linear(512, 512), # 线性变换 nn.BatchNorm1d(512), nn.ReLU(True), # relu激活 nn.Linear(512, 58*10), # 线性变换 #nn.Tanh() # Tanh激活使得生成数据分布在【-1,1】之间,因为输入的真实数据的经过transforms之后也是这个分布 ) def forward(self, x): x = self.gen(x) return x
根据给出的代码,可以看出:
- 输入的是一个长度为 100 的向量,即 `input_size=100`;
- 经过 4 层线性变换和 BatchNorm 后,最后输出了一个长度为 58 * 10 的向量,即 `output_size=58*10=580`;
- 在每个线性变换层之后都加了一个 ReLU 激活函数,因此隐藏层的大小为最后一个线性变换层的输出大小,即 `hidden_size=512`。
因此,该生成器的参数为 `input_size=100, hidden_size=512, output_size=580`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生成器的输出数据是一个长度为 580 的向量,而不是一个 8*20 的矩阵,因此在使用该生成器时,可能需要将输出数据 reshape 成 8*20 的矩阵。
nn.Linear(3, 16), nn.BatchNorm1d(16), nn.ReLU(inplace=True), nn.Linear(16, 32), nn.BatchNorm1d(32), nn.ReLU(inplace=True), ) self.decoder = nn.Sequential( nn.Linear(32, 16), nn.BatchNorm1d(16), nn.ReLU(inplace=True), nn.Linear(16, 3),
这是一个简单的自编码器架构,将输入数据(3维)编码成一个低维表示(32维),然后再将低维表示解码回原始的数据形状。具体来说,这个自编码器包含一个编码器和一个解码器。
编码器包含两个线性层和一个批量归一化层,激活函数使用ReLU。第一个线性层将输入数据从3维映射到16维,第二个线性层将16维的数据映射到32维。批量归一化层用于加速训练和提高泛化能力。
解码器包含两个线性层和一个批量归一化层,激活函数同样使用ReLU。第一个线性层将32维的低维表示映射回16维,第二个线性层将16维的数据映射回3维,即原始数据的形状。
自编码器的目标是最小化输入数据和重构数据之间的差异,因此训练时使用均方误差作为损失函数。训练完成后,可以使用编码器的输出作为数据的低维表示,用于后续的分类、聚类等任务。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