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sk = mask[:, 0, :, :].unsqueeze(1)
时间: 2023-06-12 09:05:54 浏览: 133
这行代码的作用是将一个四维的张量中的第二维切片,然后再在切片后的张量上添加一个新的维度。具体来说,假设输入张量的形状是 (B, C, H, W),其中 B,C,H,W 分别表示 batch_size、通道数、高度和宽度。那么经过这行代码后,输出张量的形状将变为 (B, 1, H, W),也就是在原来的第二维上切片得到长度为 1 的新张量,并在新张量上添加了一个维度。
这行代码通常用于将一个二维的掩码矩阵转换成一个三维的张量,其中第二维的长度为 1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在卷积神经网络中进行运算,因为卷积层的输入张量通常是三维的,而掩码矩阵通常是二维的。
相关问题
q_mask = (q_mask == 0).unsqueeze(1).unsqueeze(1).expand_as(q2v) v_mask = (v_mask == 0).unsqueeze(1).unsqueeze(1).expand_as(v2q)
这段代码是将条件判断的结果应用到两个变量 q_mask 和 v_mask 上。
首先,`(q_mask == 0)` 是一个条件判断表达式,判断 q_mask 是否等于0。结果是一个布尔型的张量。
然后,`.unsqueeze(1).unsqueeze(1)` 是将维度扩展操作,将布尔型的张量维度扩展为与 q2v 相同的维度。这两个 `.unsqueeze(1)` 操作将在第1个维度上增加一个维度。
最后,`.expand_as(q2v)` 是将张量扩展操作,将张量扩展为与 q2v 相同的形状。
这样,q_mask 的形状被扩展为与 q2v 相同,并且根据条件判断的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填充。
v_mask 的处理方式与 q_mask 类似,只是将条件判断的结果应用到 v_mask 上,并根据 v2q 的形状进行了扩展。
def init_weights(self): initrange = 0.1 self.decoder.bias.data.zero_() self.decoder.weight.data.uniform_(-initrange, initrange) def forward(self,src): src = src.unsqueeze(2) if self.src_mask is None or self.src_mask.size(0) != len(src): device = src.device mask = self._generate_square_subsequent_mask(len(src)).to(device) self.src_mask = mask src = self.pos_encoder(src) #print('##src',src.shape,self.src_mask.shape) output_1 = self.transformer_encoder(src) #, self.src_mask) output = output_1[0, :, :] output=torch.sum(output,dim=0) # output = self.decoder(output_1[-1]).squeeze(1) return output def _generate_square_subsequent_mask(self, sz): mask = (torch.triu(torch.ones(sz, sz)) == 1).transpose(0, 1) mask = mask.float().masked_fill(mask == 0, float('-inf')).masked_fill(mask == 1, float(0.0)) return mask
这段代码看起来是一个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,主要包括了初始化权重和前向传播两个函数。在初始化权重的函数中,将decoder的bias设为0,权重采用均匀分布初始化。在前向传播的函数中,首先将输入的src张量增加一个维度,然后通过位置编码器对输入进行编码,接着将编码后的输入传入Transformer的encoder中进行编码,得到输出output_1。在这段代码中,未使用self.src_mask,因此可以考虑将其删除。最后,将output_1中的第一个元素作为输出,通过对第一个维度的求和来实现将输出从3D张量降为2D张量。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