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c; clear all; numNodes = [10, 20, 30]; % 节点数量 packetSize = 1024; % 数据包大小 (bytes) transmissionRate = 10^7; % 传输速率 (bps) distance = 100; % 传输距离 (m) bandwidth = 10^9; % 网络带宽 (bps) slotTime = 9*10^-6; % 时隙时间 (s) maxBackoff = 7; % 重传次数上限 for i = 1:length(numNodes) N = numNodes(i); priority = 1:N; % 设置优先级 backoff = zeros(1,N); % 初始化退避时间 t = 0; % 初始化时间 successful = 0; % 初始化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数量 collisions = 0; % 初始化碰撞的数据包数量 while successful < N % 直到所有数据包都传输成功 % 计算每个节点的发送时间和结束时间 startTime = t + (rand(1,N) .* backoff); % 发送时间 endTime = startTime + packetSize./transmissionRate + distance/transmissionRate; % 结束时间 % 找到发送时间最早的节点 [minTime, minIndex] = min(startTime); % 检查是否发生碰撞 if sum(startTime < minTime + packetSize/transmissionRate + 2*distance/transmissionRate) > 1 collisions = collisions + 1; % 重传 backoff(minIndex) = min(backoff(minIndex)*2^randi(maxBackoff), slotTime*(2^maxBackoff-1)); else % 数据包传输成功 successful = successful + 1; % 更新退避时间 backoff(minIndex) = slotTime*2^(priority(minIndex)-1); end % 更新时间 t = minTime + packetSize/transmissionRate + 2*distance/transmissionRate; end % 计算时延 delay = t/N - packetSize/transmissionRate - 2*distance/transmissionRate; fprintf('节点数量:%d,时延:%f ms,碰撞次数:%d\n', N, delay*1000, collisions); end
时间: 2023-12-03 16:03:06 浏览: 175
这段代码是一个简单的 CSMA/CD 碰撞避免算法的模拟实现,用于计算在不同节点数量下的网络时延和碰撞次数。具体来说,它模拟了在一条链路上传输数据包时,每个节点在发送数据包前先检测链路是否空闲,如果空闲则立即发送;否则,等待一个随机的退避时间后再次检测链路是否空闲,如此往复直到成功传输数据包或达到最大重传次数。如果同时有多个节点在退避时间结束后开始发送数据包,则会发生碰撞,需要进行重传。通过模拟多次数据包的传输,可以得到平均的时延和碰撞次数。
其中,numNodes 是节点数量,packetSize 是数据包大小,transmissionRate 是传输速率,distance 是传输距离,bandwidth 是网络带宽,slotTime 是时隙时间,maxBackoff 是最大重传次数上限。在每次模拟中,先设置节点的优先级和初始的退避时间,然后不断循环直到所有数据包都传输成功。在循环中,计算每个节点的发送时间和结束时间,找到发送时间最早的节点并检查是否发生碰撞,根据结果更新退避时间和时间,直到所有数据包都传输成功为止。最后输出节点数量、时延和碰撞次数的结果。
相关问题
clc; clear; m=500000; %总质量 co=4500; cv=150; %%%%%%%%%%chen ca=1; g=9.8; center1=-1.5:0.1:1.5; center=[center1;center1]; % 神经网络中心 width=2; % 神经网络宽度 % rbfc=3000*ones(31,1); % 神经网络加权矩阵 % kesi=0.008; kesi0=0.01; %dd=500; deta0=0.001; 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调节参数 ro=1; rv=1; ra=1; rm=1; r2=1; gama=1*eye(31); roo=1; ww=1; 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%初值 z1=0.1; z2=0.1*10^6; v_max=0.5*10^6; % v_max=0.7*10^6; v_min=-0.5*10^6; aa=1;
这段代码是一个MATLAB程序的开头部分,主要包括了清空变量、设置初始值、定义一些常数等内容。具体来说:
- clc和clear语句用于清空命令窗口和工作空间中的变量。
- m表示系统的总质量,co、cv和ca分别表示系统的热容、容积和压缩系数。
- g表示重力加速度,center1是一个向量,表示神经网络中心的初始值。
- center是一个2行31列的矩阵,表示神经网络中心的初始值。
- width表示神经网络的宽度,rbfc是一个31行1列的向量,表示神经网络加权矩阵的初始值。
- kesi、kesi0、deta0等变量是一些调节参数,用于控制程序的运行效果。
- ro、rv、ra、rm、r2、gama、roo、ww等变量也是一些常数,用于计算系统的物理量。
- z1、z2等变量是一些初始值,用于进行仿真计算。
- v_max和v_min分别表示系统速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,aa是一个常数,用于计算系统的加速度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这段代码只是程序的开头部分,具体的仿真计算过程可能在后续的代码中实现。
%初步处理 clear all clc c=[40 90];%填目标函数系数 a=[9,7;7,20]; %就是要一致大于或小于,然后取条件函数系数 b=[56;70];%条件函数已知数部分 aeq=[];%若存在一个等式限制,则填写等式系数 beq=[];%等式已知数部分 lb=[0;0];%没有下限 ub=[inf;inf];%没有上限 [x,y]=linprog(-c,a,b,aeq,beq,lb,ub); x best=c*x%计算最优值这段代码变成python语言
在Python中,你可以使用SciPy库中的`linprog`函数来求解线性规划问题。以下是将你的MATLAB代码转换为Python代码的示例:
```python
import numpy as np
from scipy.optimize import linprog
c = [-40, -90] # 目标函数系数需要取负号
A = [[-9, -7], [-7, -20]] # 约束矩阵需要取负号
b = [-56, -70] # 约束向量需要取负号
result = linprog(c, A_ub=A, b_ub=b)
x = result.x
best = -result.fun # 最优值需要取负号
print("x:", x)
print("best:", best)
```
这段代码中,我们使用了NumPy库来处理数组,并调用了SciPy库中的`linprog`函数来求解线性规划问题。值得注意的是,目标函数系数、约束矩阵和约束向量在转换为Python代码时需要取负号,因为SciPy中的`linprog`函数默认求解最小化问题。
希望这个示例能帮助到你!如果你有任何其他问题,请随时提问。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