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用多片512K×1位的SRAM芯片设计存储容量为512K×8位的SRAM存储器。要求:画出电路原理图,并从控制线、地址线、数据线三个方面描述其工作原理。
时间: 2024-03-08 13:50:13 浏览: 150
好的,根据你的要求,我将回答你的问题。首先,我们来看一下电路原理图:
```
+--------------+
| |
| 512K x 1bit |
| SRAM |
| |
+--------------+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+--------------+
| |
| 512K x 1bit |
| SRAM |
| |
+--------------+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+--------------+
| |
| 512K x 1bit |
| SRAM |
| |
+--------------+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+--------------+
| |
| 512K x 1bit |
| SRAM |
| |
+--------------+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+--------------+
| |
| 512K x 1bit |
| SRAM |
| |
+--------------+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+--------------+
| |
| 512K x 1bit |
| SRAM |
| |
+--------------+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+--------------+
| |
| 512K x 1bit |
| SRAM |
| |
+--------------+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+--------------+
| |
| 512K x 1bit |
| SRAM |
| |
+--------------+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+--------------+
| |
| 512K x 1bit |
| SRAM |
| |
+--------------+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+--------------+
| |
| 512K x 1bit |
| SRAM |
| |
+--------------+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+--------------+
| |
| 512K x 1bit |
| SRAM |
| |
+--------------+
```
上面是一个基于多片 SRAM 芯片的 512K x 8位存储器的电路原理图。它由 8 片 512K x 1 位的 SRAM 芯片组成,每个 SRAM 芯片只能存储 1 位数据。因此,我们需要 8 个 SRAM 芯片来存储 8 位数据。每个 SRAM 芯片都有自己的地址线和数据线,但是它们共享控制线来实现对整个存储器的控制。
接下来,我将从控制线、地址线和数据线三个方面描述这个存储器的工作原理:
1. 控制线
控制线用于控制整个存储器的读写操作。它包括以下几条线:
- 地址使能线(CE):当 CE 为低电平时,存储器才能响应读写操作。
- 写使能线(WE):当 WE 为低电平时,可以向存储器写入数据。
- 读使能线(OE):当 OE 为低电平时,可以从存储器读取数据。
2. 地址线
地址线用于选择要读写的数据所在的存储单元。由于每个 SRAM 芯片只能存储 512K x 1 位数据,因此我们需要 19 条地址线来选择具体的存储单元。这些地址线被分为 8 组,每组对应一个 SRAM 芯片。例如,第一组地址线(A0 ~ A18)被连接到第一片 SRAM 芯片,用于选择该芯片中的存储单元。
3. 数据线
数据线用于传输存储器中的数据。由于存储器是 8 位宽度的,因此我们需要 8 条数据线来传输数据。这些数据线被连接到每个 SRAM 芯片的数据输入/输出端口,用于读取和写入数据。
当读写控制信号、地址信号和数据信号都传输到存储器时,存储器就可以执行读写操作了。如果要从存储器中读取数据,需要将 CE 和 OE 设为低电平,然后将要读取的地址传输到地址线上。存储器会选择该地址对应的存储单元,并将该单元中存储的数据传输到数据线上。如果要向存储器中写入数据,需要将 CE 和 WE 设为低电平,然后将要写入的地址和数据传输到地址线和数据线上。存储器会选择该地址对应的存储单元,并将数据写入该单元。
这就是基于多片 SRAM 芯片的 512K x 8位存储器的工作原理。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