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释程序clear;clc; K = 2; a = -1.5; t = 0:0.01:3; ft = K*exp(a*t); plot(t,ft);grid on axis([0,3,0,2.2]); title('单边指数衰减信号');
时间: 2024-06-05 20:10:37 浏览: 133
这段程序的作用是绘制单边指数衰减信号的图像。
程序第一行使用了clear和clc命令,分别用于清除工作区和命令窗口。这样做是为了确保工作区没有之前的变量和数据,以便于程序的准确执行。
程序第二行定义了一个常数K,它是单边指数衰减信号的幅值。
程序第三行定义了一个常数a,它是单边指数衰减信号的衰减系数。
程序第四行定义了一个向量t,它包含了从0到3的等间距的数值,步长为0.01。
程序第五行定义了一个向量ft,它是单边指数衰减信号的数学表达式,即K*exp(a*t)。
程序第六行使用plot命令将t和ft画在一张图上。
程序第七行使用grid on命令打开坐标轴的网格线。
程序第八行使用axis命令限制了图像的显示范围为x轴从0到3,y轴从0到2.2。
程序第九行使用title命令给图像加上了标题“单边指数衰减信号”。
最终,运行该程序将会得到一张显示了单边指数衰减信号的图像。
相关问题
%矩形波尺度变换 clc; clear; close all; t = -4:0.01:4; T = 1; f = rectpuls(t, T); ft1 = rectpuls(4*t, T); ft2 = rectpuls(1/4*t, T); subplot(3, 1, 1); plot(t, f); title('f(t)'); axis([-4 4 -0.5 1.5]); subplot(3, 1, 2); plot(t, ft1); title('f(4t)'); axis([-4 4 -0.5 1.5]);
subplot(3, 1, 3); plot(t, ft2); title('f(1/4t)'); axis([-4 4 -0.5 1.5]);
这段代码是用 MATLAB 实现矩形波的尺度变换。首先定义了时间轴 t,矩形波的周期 T,以及原始的矩形波 f(t)。然后又定义了两个新的矩形波,它们的周期分别是原始矩形波的 1/4 和 4 倍。最后用 subplot 函数将三个矩形波画在同一个图像窗口中,方便比较它们的变化。
clear all;close all;clc format short g sigma = 0.2; p = 1; PlotLength =5000; length1=PlotLength+100+1000; a = [1,-0.56,0.42]; b = [0,0.9,0.6]; c = [1,-0.3,0.2]; d = [1,0.3,-0.2]; na=2;nb=2;nc=2;nd=2; n1=na+nb; n2=nc+nd; pr0=[a(2:na+1), b(2:nb+1), c(2:nc+1), d(2:nd+1)]'; n=length(pr0); p0=10^6; P2= eye(n)*p0; pr1=ones(n,1)/p0; pr2=pr1; rand('state',15); u=(rand(length1,1)-0.5)*sqrt(12); randn('state',15); v=randn(length1,1)*sigma; y=ones(10*n,1)/p0; w=zeros(n,1); for t=n:length1 w(t)=pr0(n1+1:n)'*[-w(t-1:-1:t-nc);v(t-1:-1:t-nd)]+v(t); y(t)=pr0(1:n1)'*[-y(t-1:-1:t-na);u(t-1:-1:t-nb)]+w(t); end w1=ones(10*n,1)/p0; w2=w1; v1=ones(10*n,1)/p0; v2=v1; j1=0;jj=0; for t=24:length1 jj=jj+1; % MI-RGELS i=1; for k=t:-1:t-p+1 varphi2=[-y(t-1:-1:t-na);u(t-1:-1:t-nb);-w2(t-1:-1:t-nc);v2(t-1:-1:t-nd)]; Phi2(:,i)=varphi2; i=i+1; end Y=y(t:-1:t-p+1); L2=P2*Phi2/(eye(p)+Phi2'*P2*Phi2); P2=P2-L2*(Phi2'*P2); pr2=pr2+L2*(Y-Phi2'*pr2); w2(t)=y(t)-Phi2(1:n1,1)'*pr2(1:n1); v2(t)=y(t)-Phi2(:,1)'*pr2; if jj==length1; break end end
这段代码实现了多新息递推最小二乘辨识算法(MI-RGELS)并进行了仿真实验。其中包括了参数初始化、随机序列生成、系统输出计算和MI-RGELS算法的迭代过程。
在这段代码中,首先对参数进行了初始化,然后生成随机序列`u`和噪声序列`v`。接着通过循环计算系统输出`y`和创新项`w`。
在MI-RGELS算法的迭代过程中,使用了矩阵形式的MI-RGELS算法来估计参数向量。通过迭代更新参数估计值`pr2`,同时更新创新项`w2`和噪声项`v2`。最后,通过循环进行多次迭代,直到达到指定的仿真长度。
请注意,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示例,可能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修改和优化。希望对您有所帮助!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