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va设计模式:面向对象的艺术
发布时间: 2024-08-30 06:28:43 阅读量: 112 订阅数: 47 ![](https://csdnimg.cn/release/wenkucmsfe/public/img/col_vip.0fdee7e1.png)
![](https://csdnimg.cn/release/wenkucmsfe/public/img/col_vip.0fdee7e1.png)
![Java设计模式](https://media.geeksforgeeks.org/wp-content/uploads/20240206185846/builder-Design-pattern.webp)
# 1. 设计模式概述和面向对象原则
## 1.1 设计模式的起源和重要性
设计模式在软件工程中是解决特定问题的一套被实践检验过的方法,它们源自于开发者的经验和智慧结晶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设计模式已经成为软件开发者之间沟通的一种共同语言,它不仅帮助开发者建立高效、灵活且可维护的代码结构,而且促进了代码的复用性和团队协作。
## 1.2 面向对象原则
面向对象编程(OOP)的原则是设计模式的基础,包括封装、继承和多态等核心概念。良好的设计模式通常遵循以下原则:
- **单一职责原则(SRP)**:一个类应该只有一个引起变化的原因。
- **开闭原则(OCP)**:软件实体应对扩展开放,对修改关闭。
- **里氏替换原则(LSP)**:子类必须能够替换掉它们的基类。
- **接口隔离原则(ISP)**:不应该强迫客户依赖于它们不用的方法。
- **依赖倒置原则(DIP)**:高层模块不应依赖于低层模块,二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。
## 1.3 设计模式的分类
设计模式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别:创建型、结构型和行为型。
- **创建型模式** 关注的是对象创建的过程,比如单例、工厂模式等。
- **结构型模式** 关注如何组合类和对象以获得更大的结构,如适配器、代理模式等。
- **行为型模式** 关注对象之间的通信,例如观察者、策略模式等。
设计模式是程序设计的宝贵工具箱,它们能够帮助开发者快速地构建出易于维护和扩展的系统。接下来的章节将详细探讨每种模式的理论基础、适用场景以及具体实现。
# 2. 创建型模式的理论与应用
创建型模式专注于对象的创建机制,试图以不同的方式来创建对象,从而降低系统的耦合度,提高代码的可复用性。以下是创建型模式中一些最常见的模式及其详细分析。
### 2.1 单例模式
#### 2.1.1 单例模式的定义和使用场景
单例模式(Singleton Pattern)是创建型模式的一种,它提供了一种访问其唯一实例的方式,且无需实例化类本身即可做到这一点。这种模式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,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。
单例模式在软件工程中经常使用,尤其是在以下场景:
- 当类的实例化过程消耗资源较多,需要避免重复创建实例时;
- 当需要全局访问点来协调系统行为时;
- 当配置管理器需要全局访问时;
- 当需要控制实例的数量,并且客户期望获得一个全局访问点时。
#### 2.1.2 实现单例模式的不同方法及其优缺点
实现单例模式有多种方式,主要包括懒汉式、饿汉式、线程安全懒汉式和注册式。
**懒汉式**实现简单,但线程不安全,可能导致多个实例被创建。
```java
public class Singleton {
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;
private Singleton() {}
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() {
if (instance == null) {
instance = new Singleton();
}
return instance;
}
}
```
**饿汉式**在类加载时就完成了初始化,因此线程安全。但如果实例长时间不使用,会造成资源浪费。
```java
public class Singleton {
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 instance = new Singleton();
private Singleton() {}
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() {
return instance;
}
}
```
**线程安全懒汉式**使用同步方法或同步代码块来确保线程安全,但会影响性能。
```java
public class Singleton {
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;
private Singleton() {}
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getInstance() {
if (instance == null) {
instance = new Singleton();
}
return instance;
}
}
```
**注册式单例**通过一个Map来存储唯一实例,可以灵活控制实例的创建,但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。
```java
public class Singleton {
private static Map<String, Singleton> instances = new HashMap<>();
private Singleton() {}
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(String key) {
if (!instances.containsKey(key)) {
instances.put(key, new Singleton());
}
return instances.get(key);
}
}
```
### 2.2 工厂模式
#### 2.2.1 简单工厂模式
简单工厂模式(Simple Factory Pattern)又称为静态工厂方法模式,它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,但让实现这个接口的类来决定实例化哪个类。
```java
public interface Product {}
public class ConcreteProductA implements Product {}
public class ConcreteProductB implements Product {}
public class Factory {
public static Product createProduct(String type) {
if ("A".equals(type)) {
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A();
} else if ("B".equals(type)) {
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B();
}
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Unknown product type");
}
}
```
#### 2.2.2 工厂方法模式
工厂方法模式(Factory Method Pattern)通过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,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。工厂方法把类的实例化推迟到子类。
```java
public abstract class Creator {
public abstract Product factoryMethod();
}
public class ConcreteCreatorA extends Creator {
public Product factoryMethod() {
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A();
}
}
public class ConcreteCreatorB extends Creator {
public Product factoryMethod() {
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B();
}
}
```
#### 2.2.3 抽象工厂模式
抽象工厂模式(Abstract Factory Pattern)提供一个接口,用于创建相关或依赖对象的家族,而不需要明确指定具体类。
```java
public interface AbstractFactory {
ProductA createProductA();
ProductB createProductB();
}
public class ConcreteFactory1 implements AbstractFactory {
public ProductA createProductA() {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A1(); }
public ProductB createProductB() {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B1(); }
}
public class ConcreteFactory2 implements AbstractFactory {
public ProductA createProductA() {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A2(); }
public ProductB createProductB() {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B2(); }
}
```
### 2.3 建造者模式
#### 2.3.1 建造者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势
建造者模式(Builder Pattern)是一种对象构建模式。它提供了一种创建复杂对象的方式,同时又可以避免构造器的复杂性。
适用场景包括:
- 创建的对象需要设置多个属性时;
- 创建复杂对象的过程中,需要步骤的顺序;
- 隐藏复杂对象的创建过程,只暴露给客户端一个创建接口。
建造者模式的优势在于:
- 它能够创建不同风格的对象,提供的API保持一致;
- 它是解耦了对象的属性构建过程和表示,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。
#### 2.3.2 建造者模式与其它模式的对比分析
建造者模式与抽象工厂模式相比,建造者模式是更加解耦和灵活的,它允许用户只实现必要的步骤,而抽象工厂模式则是整个对象家族的创建。
与原型模式相比,建造者模式注重对象创建的步骤,而原型模式注重对象的复制。在使用原型模式时,往往已经知道要创建什么对象,而建造者模式则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。
```mermaid
classDiagram
class Builder {
<<interface>>
+buildPartA()
+buildPartB()
+buildPartC()
+build()
}
class ConcreteBuilder {
+buildPartA()
+buildPartB()
+buildPartC()
+build()
+getResult()
}
class Director {
+construct()
}
class Product {
+partA
+partB
+partC
+use()
}
class Client {
}
Builder <|.. ConcreteBuilder
Director o-- Builder
ConcreteBuilder --> Product
Client --> Director
class ConcreteBuilder {
+buildPartA() void
+buildPartB() void
+buildPartC() void
+build() Product
+getResult() Product
}
```
在上述代码和流程图中,`Builder`接口定义了产品创建的每个步骤,`ConcreteBuilder`实现了这些步骤,`Director`指导如何构建产品,而`Client`类只是需要和`Director`交互来得到最终产品。
建造者模式通过分离构建和表示来提供灵活性,使得同一个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产品表示,同时还可以扩展更多的构建步骤而不需要改变现有的类。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于那些创建过程复杂,或构造过程需要多个步骤才能完成的对象。
# 3. 结构型模式的理论与应用
结构型模式关注的是如何组合类和对象以获得更大的结构。在面向对象编程中,这些模式特别关注如何通过组合来构建系统。结构型模式通常涉及对类的继承和对象的组合关系的管理,以简化复杂系统的结构。
## 3.1 适配器模式
适配器模式允许不兼容的接口之间能够进行协作。它通过创建一个中间层,这个中间层实现了目标接口,并将原接口的功能适配到目标接口。
### 3.1.1 适配器模式的基本原理
适配器模式使用一个“适配器”类来封装不兼容接口的对象,从而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为客户端期望的另一个接口。这通常涉及到一个目标接口和一个或多个待适配的类。
适配
0
0